在經濟轉折期下,推動多元發展迫在眉睫。政府早已描繪新興產業方向,響應附和者絡繹加入。由於起步遲,雖雷聲大,至今還在摸索前往產業的路徑。傳統行業已捕捉發展機遇,當經濟逆轉,內部連串問題浮現,當中有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有跟不上的政策配套。
逢周五本版見報的《政策把脈》專題,從政策層面探討不同行業的發展難題,試圖探索出前行路徑。(五)
第五屆中葡論壇圓滿結束,總理李克強送來一籃子政策“大禮”,讓論壇平台作用具體化。針對業界一直無法解決的風險難題,找到突破口,同時擺脫論壇給外界虛無飄渺的印象。事實上,商界早已試圖探索發展葡語系貿易市場,奈何“人生路不熟”,部分發展中國家因政治、地緣關係,經濟社會不穩定,投資風險難以評估。隔洋交易,能否收回貨款都不確定。在商言商,打退堂鼓無可厚非。
建立出口信用保險
政策大禮中明確支持澳門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有商人拍手稱好,認為越快建立越好。內地、香港為鼓勵發展出口貿易,早已成立相關機制。去年曾尋找這種保險產品,但因澳門市場細,變相成本高,轉嫁到產品便削弱競爭力,結果不了了之。
出口信用保險主要保障出口商因商業或政治事故,未能收回款項的風險,相關單位與葡語系國家有聯繫,可對進口商作出風險評估並分級,由此釐定保費。澳門市場細,最佳方法是把內地相關機構延伸到澳門,減低因市場細而保費高的問題。定價可參考香港及內地市場,有保險保障,有助商人發展出口業務。
促人幣加快國際化
另一方面,中央支持澳門建成葡語系國家的人民幣清算中心,該商人稱,十分希望在國際上用人民幣做生意。美元是國際流通貨幣,但要經美國清算,曾有客戶的名字因與懷疑恐怖分子相似,結果這筆貨款被扣押在美國數月,生意告吹。故很希望人民幣加快國際化。
該公司出口貨品是內地生產,國家對出口貨品有出口退稅,如果人民幣出口退稅安排與外幣退稅安排一樣暢順,會更鼓勵使用人民幣結算。
政策東風切實市場需求,關鍵是要快,制度設立到出口信用保險投放市場,從無到有再到優化完善,需要花不少時間,希望加快處理。
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有金融業指出,今次關於金融服務的大禮,部分解決了企業因風險而衍生的困難,尤其融資難題。由於有些國家的風險因素較高,銀行審批融資會以個案處理。中央大禮包括同意中葡合作發展基金總部遷來澳門,有重大意義。中葡合作發展基金有國際網絡,對市場了解、訊息豐富,可起着承擔第一線風險把關的作用。若企業與中葡合作發展基金合作,或是伴隨其提供相關服務,銀行提供融資安排便有更大把握。
澳門企業規模有限,要滿足中葡合作發展基金要求的投資規模,門檻較高,但本地企業可伴隨基金所要投資的項目,提供二判、三判服務,慢慢累積經驗,且中葡合作發展基金資助的項目獲得銀行融資較易。若是私人公司直接到葡語系市場投資,銀行仍需根據風險評估個案審批。未來中葡合作發展基金越來越受到認同,相信可吸引其他基金落戶澳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