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黃耀球表示,特區政府收購草堆中西藥局舊址建築物並修復,有利改善舊區環境,活化舊區文物點,吸引人流。建議政府配合有關計劃,考究清朝“關部行台”的仿古設置或打造相關文化展示館。
黃耀球指,內港一帶具備旅遊資源,但未獲開發,與大三巴牌坊一街之隔的關前正街、後街和爛鬼樓一帶遊客稀少,與噴水池附近相比,仿如兩個世界。昔日內港一帶人流聚集,為何與現在有那麼大落差?現時該區經濟活動遷移,女媧廟處在樽頸位置,周邊環境欠缺梳理,沒有路牌指引,未能引人流入區。特別是關前正街、後街和草堆街一帶人流較少,但此處樓房低矮、店舖懷舊、特色地攤琳琅滿目,是一處充滿人文氣息的舊區,是探古尋幽之地。但隨着城市化步伐不斷推進,其價值和吸引力不斷萎縮,當局亦無任何保育發展計劃。
關前街曾是清代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的所在地。一六八五年,清政府在澳設立“關部行台”,為當時中國四大海關之一。關前正街與後街交界處是當時清政府的衙署。“關部行台”是當時清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的一個權力象徵,具有悠久的歷史意義和濃厚的文化色彩,根據其地理位置和文獻記載,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其歷史價值不下於中西藥局。
建議政府加快重整舊區、美化街道的同時,考慮推出“仿復關部行台計劃”,例如仿古包裝關前正街和後街一帶的街道,整理規範地攤小販和違章建築物,或在舊址適當位置建一個仿復“關部行台”模型縮影,如清兵、海關關卡、中葡商旅進出關口等雕塑,顯示當時海關運作及生活情景,將附近街道的外觀統一粉飾做成懷舊的“復古一條街”。或者在該區適當範圍內打造“關部行台”的文化展示館、海關博物館、小型展覽館等旅遊新項目,並在周圍配套佈置,體現清代社會生活設施和人文景觀,活化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