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今日正式出爐,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看特首如何兌現競選承諾;展示新屆政府的新人事、新作風、新思維的同時,又如何回應各界長期以來累積的“老大難”問題。
施政報告作為前瞻性發展指引,必須海納百川,聆聽訴求廣納民意是制訂政策的基本;透過鞏固核心競爭力,為社會經濟締造可持續發展基礎。報告發表前夕,社會各界紛紛召開會議收集意見、反映民生訴求,舉辦調查活動羅列數據,為完善施政報告提供依據。廣泛渠道收集意見,顯示行政當局越趨重視社會大衆對施政報告的參與性,民間社團、商界人士把握機會表達訴求,反映公民社會漸趨成熟。
重視各界訴求是治理社會的基礎,商界、民間社團爭取權益反映訴求亦是權利義務所在。行政當局有責任回應訴求,但也不是有求必應,最終仍要各界自強不息,把握發展機遇,才能締造多贏。
以民怨最大的通脹為例,即使澳門經濟陷入調整期,通脹依然高位徘徊,增速未見大幅回落,繼續成為打工仔、尤其弱勢社群心中的刺。兩岸三地經濟狀況、社情各有不同,但澳門通脹依然冠絕四地。內地通脹顯著回落,且過去推高通脹的元兇——食品價格增長已趨向平穩,加上國際燃料價格回落,租金升勢放緩,但本澳通脹未見顯著下行。一方面反映本澳物流中間環節或過多,導致消費者最終支付上升,需要行政當局疏導解決;另一方面,反映部分企業思維未能緊隨形勢改變,只是簡單地將成本上漲轉嫁消費者。
過去幾年經濟大好,舖租飛升,人資成本上漲,面對企業加價,居民雖不願接受,但仍可以理解。如今經濟吹冷風,博彩業未見復甦,舖租難加,唯獨要留人加薪致人資成本上漲,企業倘繼續“加字訣”,難免惹民怨。企業經營屬長線營運投資,經濟周期有起有跌,升軌時賺個滿堂紅,跌勢則要穩守自重。倘無止境加價、服務質素低劣,無異於趕客。尤其周邊地區貨幣貶值,澳門遊消費變相更高,區域競爭加劇下,持續加價有如飲鳩止渴。
回顧以往,周邊地區處身經濟逆境,企業平價促銷益街坊,讓利予民,同舟共濟,挨過經濟逆境,自有一番新景象。除了企業讓利眼光、逆境共存意識,行政當局亦應創設條件,鼓勵企業更新思維提升經營效益,逆境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