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博企紛紛高調拋出具競爭力的加薪調福利措施,以及鋪設晉升階梯“利誘”員工繼續留守,搖旗吶喊為新項目招兵買馬後,進一步拉大高學歷與高薪酬之間的落差。加上物價在澳人整體薪酬帶動下難以回落,日常樣樣開銷離不開“錢”,推使更多澳人考慮投身龍頭產業。
號召力本來已經較低的中小企,雖在賭權開放以來的十多年間經歷大大小小的搶人潮,承受無力招架的無奈,越來越多中小企因請不到足夠人手而走上結業一途,微小企更在請不到本地人的情況下,無法透過一比一外僱配額補充人力,最終只得關門大吉。
毫無疑問,人資有限就業機會多,博企薪酬待遇越來越有價,越來越多本地人擇優而“做”。一些強調體力勞動的服務業被視為厭惡性行業,本地人已甚少入行,隨着老一輩轉職、退休,中小企請不到人已成“常態”。企業無人手等同壯士斷臂,難以繼續營運,只能等“租約期滿,結束營業”的一天到來,為企業劃上並不圓滿的句號,絕非社會樂見。
政府透過政策傾斜保住部分職位“不外流”,又有誰來捍衛中小企的生存空間?無疑,近年政府透過多項資助傾斜措施,助中小企解燃眉之急,但未真正解決扼殺發展空間的核心問題——人力資源。商界年來多次建議因應行業實際情況,在外僱申請上“開綠燈”,放鬆一比一配額制,讓部分已被本地人摒棄的行業工種,仍有機會找到足夠的人力補充,維持企業營運。
面對一六、一七年幾家博企路氹項目相繼展開,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更龐大,工種需求由現在集中建築業轉為專業技能較低、更多澳人可轉型投身的酒店、餐飲、零售等服務業。當人力資源再度向博企項目靠攏,中小企該如何立足市場,頗成疑問。
另一方面,近年政府鼓勵青年創業,條條框框限制多,部分“嫌麻煩”打退堂鼓;有的空有計劃卻沒有資金不能起動,平白浪費一個好意念;又有的因缺乏營商經驗,經營不善,糟蹋了一盤生意。政府鼓勵創業配套不完善,難把措施效應極致發揮,借助半官方機構及團體開辦的創業培訓,甚至民間資金注資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可以填補資助計劃配套缺位,甚至可以發掘更多具創意及潛力的計劃,推動實現多元化經濟。
如果不欲看到若干年後澳門小城只剩下外資大型連鎖店,保育本地中小企及扶助創業,必須兩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