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創計劃推出至今已有十二份申請。參考許多先進地區的經驗,各方莫不強調除了資金資助,更要有後續的技術輔助;從理論性的創業、管理和財務課程,到資深企業家的指導和顧問服務,既確保公帑運用,亦務求創業者能一步步成長。
鄰近地區經驗有值得參考之處,但澳門的現實也不能不考慮,包括有否足夠的成功企業家隊伍。最好既掌握理論又有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抽出時間服務社會、貢獻社會。要知道,為創業者提供導師服務,這將是沒有實際回報的承擔,最多是精神上的滿足感。
凡事都有一個開始,由少數成功或具備實戰經驗的企業家為創業者提供顧問服務,當這些創業者成長起來後,可以成為下一批創業導師,從而形成創業領域的良性循環。這些都不是理想化的設想,而是先進和成熟地區已實踐成功。
澳門暫時做不到這一點,除了現代商業文化的不足,包括企業家精神和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自市場客觀環境。以博彩旅遊業為主的市場,沒有鼓勵各種創業和嘗試的土壤,博彩業以外的零售、餐飲和旅遊服務業,基本上是資金、經驗和網絡的總和,多年來沒有太大的突破,最多硬件上有改善。所以要讓新的創業者走出固有模式,發揮創意,不能僅僅靠本地經驗,應該引進更多的外地經驗,或者讓創業者接觸更多新的企業經營和業務發展理念。
讓外地企業指導本地創業者,亦非天方夜譚。不論從公帑的有效運用、創業成功豐富青年人出路,以及本地經濟的多元發展角度考慮,尤其引進營商新思維、企業新文化,既讓本地創業者看到澳門以外的世界,又帶給他們符合社會長遠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創業者提供更多後續的技術輔助和思想灌輸是需要的。以澳門當前的社會資源,能夠承擔這方面義務的團體應該不少,政府可以考慮借助民間力量,架起本地創業者與外地成功企業家溝通和交流的橋樑。
真正要扶掖一個又一個創業企業走向成功,政府能做也必須做的遠比資助多很多。比如,如何為創業企業打響知名度,就有政府或社會團體可以好好發揮的空間。能不能為創業企業建立一個推介平台,讓本地的和外地的潛在客戶知悉他們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新興企業的生存。
比較先進地區的同樣資助機制,澳門的一套確實有不斷完善和補足的地方,希望現有的只是開端,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