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澳經濟持續向好,帶動各行業興旺,不少居民都希望分一杯羹,開展創業路,圓夢想。從統計局數據,新公司數目增長速度強勁,至今年首季,註冊公司有四萬○六百四十七家,按年增三千二百二十家。同時,今年首季解散的公司有一百二十九家,與去年同季相若;撤銷資本為一點九億元,按年增近五倍。儘管數據沒有反映創業比例,但一定程度顯示澳人投身商界數目不少。
近年不少年輕人都認為工字不出頭,希望創業做老闆,有的抱着創業較自由、不再受老闆的管束,卻欠缺周全的創業計劃。結果不少中小企出現同一狀況,每月扣除開支,最後利潤是等同“打工”收入,更因現時舖租、工資成本不斷上漲,有時入不敷支,未來更多國際品牌落戶澳門,勢必推升整體人工、舖租,中小企尤以創業無可避免受衝擊,故創業更不可單靠熱情去營商,事前必須做好準備。
政府八月正式推出“青年創業援助計劃”,近三個月收到九十三宗申請,並已批出四十一宗,當中以零售、設計、個人服務等為主,批出金額已破一千萬元,政府並強調不設申請上限,鼓勵更多年輕人創業。自計劃推出,很多人關注企業結業後,需九十天內償還借款,被指條件太苛刻。從政府角度雖已考慮了創業情況,償還要求已較“中小企援助計劃”寬鬆,後者要求結業後三十天內還清借款。但對以結業收場的創業者而言,無法維持生意,更遑論短期清還餘款。
猶記得政府推出“中小企援助計劃”初期,亦曾有不少企業拖欠還款問題,在計劃推出六年時,拖欠還款近三百萬元。政府扶持企業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同樣達到有效運用公帑的目標。參考台灣經驗,政府扶持青創並非直接向青年人貸款,而是任擔保角色,最終貸款由銀行負責,銀行不會因為企業結業而要求立即償還餘款,企業可以按照原本與銀行簽署的借貸協議,在貸款年期內繼續還款,這亦為結業企業提供喘息的空間。
台灣是亞洲地區中,創業比例較高的城市,據當地扶助青創組織指出,平均每十個人當中就有六個在創業,其他四個亦在構想如何創業。值得一提,當地營商環境較成熟,除了實體店舖外,網上店經營亦相當完善,主要由於當地物流配送很方便,當天網上下單的貨物,物流公司翌日便送到府上,很多細緻的配套服務值得澳門學習。
政府支持中小企發展是好事,不過在提供資助以外,其實在完善營商環境、配套,助企業突破發展中遇到的掣肘亦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