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期最後一次全體會議,辯論應否恢復經屋計分排序輪候,取代現行的抽籤。運輸工務司司長有備而來,開門見山同意修法,恢復民間渴求的經屋計分排序。還透露年底將有三千個
經屋單位落成,未來五年公屋單位保守增加四萬二千個,連同私樓單位,特區住宅單位供應將增加九萬四千個。“無殼蝸牛”上樓真的現曙光?
不論是公屋、私樓,關鍵是穩定供應,尤其讓社會看到清晰的房屋政策及整體規劃。公共房屋是調整樓市的有效槓桿,祇要有穩定的公屋供應量,民間對“上樓”有望,便不會形成恐慌性需
求,私人樓市自能有效調整。
運輸工務司司長同意恢復經屋計分排序,但對於保持輪候名單有不同看法,因無法保持經屋的穩定供應。同樣,對於議員訴求的公屋的短中長期供應時間表、公屋輪候上樓預期,運輸工務司
司長答不到,亦未敢承諾。官員沒有說明原因,但不難想到,多幅填海地、收回的閒置地都拿來建公屋了,公屋用地長遠恐無以為繼,供應斷斷續續,政府難為無米炊。
但政府真的“無貨”嗎?似乎未必。除了偉龍馬路、新城A區兩大項目,澳氹還有多個小地盤已具開工條件。但近期當局轉了口風,傾向現階段“做大唔做細”,認為小項目回應不了大量需求
,輪候者最終還是乾等。不過,坊間卻多有不同意見,連現成的“止痛餅”也落空,對公屋的渴求只會不斷累積。
政府表示目前本澳有廿二萬個公私樓單位,未來幾年又再增加九萬四千個,形容“未來的住屋壓力未必會太大”。單憑數據而言,卅一萬四千個單位能滿足現時約十九萬個家庭需要,但是否
等同有需要人士具條件上樓?
政府房策是優先照顧基層低收入家庭、弱勢社群,要紓緩市場供求,最直接方法是增加供應,如善用陸續收回的閒置土地興建公屋,回應民需。否則,若土地資源儲備不足,即使順應民意修
改經屋法,將現有分組排序回復計分排序,“無殼人士”上樓依然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