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關閘口岸通關壓力
內港與珠海灣仔之間早年已提出興建河底行人隧道,紓緩關閘口岸的出入境壓力,但建議多年來“只聞樓梯響”。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尤端陽指出,隨着關閘邊檢出入境人員及車輛日益增加,內港與灣仔間河底行人隧道的興建應提升至兼顧人、車通行的陸路口岸,以緩解關閘口岸的壓力。
拱北口岸單日出入境人數在去年八月廿一日創下超過卅一萬三千人次新紀錄,拱北口岸的通關壓力已達警戒線,長期超負荷運作可能產生不少安全隱患。尤端陽指出,即使珠澳之間還有橫琴、灣仔兩個口岸,由於種種原因,橫琴口岸一直無法緩解拱北口岸的出入境壓力,灣仔口岸只以渡輪提供有限度服務,處理旅客出入境人數極為有限,超過九成通關壓力仍集中於拱北。
他指出,雖然社會上曾經提出興建內港與灣仔河底行人隧道的計劃,但多年來未能付諸落實,只興建行人隧道並不足以緩解拱北口岸的通關壓力,有需要興建能兼容通車與行人的陸路口岸,以緩解關閘口岸人流與車流壓力。
尤端陽表示,灣仔口岸距拱北口岸只有二點五公里,兩岸之間水面距離僅三百米,加上灣仔已逐漸發展成為繁華市區,在該地段設立口岸設施,均有利兩地經濟發展。目前灣仔口岸每天只有三十個班次的渡輪服務,去年出入境旅客只有七十多萬人次,遠遠低於拱北口岸的九千多萬人次,有必要重新定位灣仔口岸,使之能有效分流拱北口岸的龐大出入境壓力。他將在今屆政協會議上提出有關建議,希望將灣仔口岸由水路改為陸路口岸,並將之列入國家有關部門專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