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力來源,亦是社會和諧穩定重要支撐。疫情衝擊各行各業,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無一倖免。面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企業心態不一,有的採取消極心態靜待疫情消失,有的謀求轉型另覓出路;有的乘機“趁火打劫”,有的積極支援疫情工作,與社會共度時艱。
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除了商業利潤的追求外,更關係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疫情下,企業面對生意懸崖式下跌,既要保持企業日常營運,更要肩負起員工就業,壓力沉重。觀乎本澳失業率雖然創下九年新高,但多數企業盡可能不裁員,力保員工飯碗,相較鄰近地區或外國,失業率處於較低水平。在艱難時期,部分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有主動捐款、捐口罩物資、免費辦展、辦講座,也有小微企舉辦限時的“批發價”銷售產品,“賺少啲”回饋消費者。
企業形象是無形資產,盡企業社會責任亦是品牌建設一部分。疫情期間,內地有文化企業為疫情創作防疫措施漫畫、抗疫歌曲,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多個視頻網站採取不同減免措施,支援家中抗疫;另有餐飲老闆寧願虧損,拒絕員工聯名放無薪假的信,並承諾向員工支薪且保持有限度運作,疫情後顧客明顯增加,員工歸屬感隨之增強;有電商平台因網上訂單暴增,與餐飲企業合作“租借員工”,紓緩人手短缺同時減輕餐飲企業成本壓力,互利共贏。
疫情對企業的戰略、經營與管理是一次很好的磨練,也是一場社會責任大考,世紀疫情面前,除捐款、捐物資,通過企業從自身的實際特色“盡一分力”,踐行社會責任,相信更富意義。
通過主動擔責,有助企業鞏固品牌形象,帶來無形品牌增值,助長遠可持續發展,某程度是雙贏局面。反之,若是重大危機下,仍然不顧社會聲音,像哄抬物價、逆市加價等,一不小心隨時造成公關災難,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