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農歷七月初七
地點:康公廟前地休憩區
簡介:
康公,神話中的“泥馬渡康王”的康王,即漢代之帥李烈,因保國有功,受封成為康公。澳門有兩座康真君廟(俗稱康公廟)。一座位於十月初五日街,一座位於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側。前者現時仍對外開放,後者則已被改為街坊會。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澳門都會舉行盛大康公寶誕,尤其是具有200多年曆史的位於澳門十月初五日街中段的康公廟前,
據說是源于一座隨水漂浮而至的木雕康王神像。傳說在幾百年前,這一帶是臨海之地,當時有一個木頭康王神像漂至此地,並擱置於海邊,後來被附近居民拾起,並在附近建祠奉祀,直至清朝咸豐年間(約1860年),由一位木業商人發起,並和坊眾合資在原地建廟,即是現在所見的康公廟。 廟內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左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右為西山金聖候王,偏殿前為六祖聖佛,後為漢代神醫華佗先師。該廟專主民間喜慶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于清咸豐年間雕刻而成。並有船隻、鯉躍龍門、龍鳳呈祥及松鶴延年吉祥圖案,該石專給善男信女向神佛禮拜奠酒之用,因而稱為“酒船石”。 康公廟前地,路面保留大片原始的條皮石,令康公廟更顯古老特色。昔日,這裡擺賣的小販甚多,如有看相的、賣小吃的,形形色色,多種多樣,而每到康公誕,空地都會搭建大戲棚,並邀請粵港名班,上演神功戲,觀看的觀眾甚多,直至幾年前這項活動才停辦。康公誕是澳門居民參與較多的宗教節日之一。在康公誕那天,信徒不准吃鴨子,信徒也會將康公的神像抬在街上游行,神像在鑼聲和煙霧中前進,熱鬧非常,極具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