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公佈本澳人口政策研究報告,預計二五年本澳總人口約七十五萬人,消息公佈後旋即引起全城熱議。提及人口增長總會牽動居民敏感神經,普羅大衆對承載力爆滿、影響生活質素已越趨擔憂。
政府解釋,政策研究預計人口增長主要為自然增長,以及內地家庭成員來澳團聚等。回顧一○年本澳人口約五十五萬,現時總人口已達六十四萬,即過去五年增近十萬人。按政府日前公佈數字,未來十年將增加約十一萬人,增長率反而減慢。
引發居民情緒反彈,很大程度在於過去十年經濟急速增長,內部資源嚴重供不應求,縱使居民抱怨連天,公交配套、住屋需求等最關切問題,至今仍未見足夠改善。再增加人口,社會難免意識到壓力“爆煲”。
政府公佈數字的同時,祇提出一些空泛的建議,並非實際規劃,如何能說服居民政府有能力解決問題?人口增加帶動住屋需求,有關部門提出建立土地儲備制度,建議立即着手調研現有土地資源,完成閒置土地及可用作興建公屋的土地分析,製作全澳及政府擁有土地的清單,作為日後建立土地儲備的依據。並建議盡快完成都市更新的立法,成立專責處理機構,更好利用舊區資源等。
有關建議其實已是政府近年施政所提及的內容,如收回閒置地建公屋,無疑可提供更多土地資源,但不少閒置地涉及法律訴訟,真正建成遙遙無期。現時全城關注新城規劃,政府仍停留於新城佈局。新城規劃與舊區重整應更好結合,才可優化居民的生活質素。
當前舊區大部分樓宇低層高齡,一方面存在安全問題,社區內公共設施相對缺乏,政府應有創新思維,新舊融合才可突破困境。報告亦建議政府盡量減低外僱在澳門居住,推動博企及大型企業安排外僱境外居住,並增加外地人或公司法人投資物業成本。前者已屬施政報告,有博企推行,而現時九成以上住宅成交是本地居民。
再者,大部分外僱選擇在澳工作、內地生活,公交配套才是關鍵。每逢繁忙時段,無論澳門半島或路氹,普遍面對公交供不應求,大型運輸工具輕軌至今依然“祇聞樓梯響”。
配套不完善和欠缺前瞻規劃,令居民對政府失去信心和耐性。政府進行長遠規劃時,不能單純拋出結論,建議泛泛而談。經過十年發展,居民見證着社會變化,縱然都明白社會必須發展,但過程中亦要做好分析及規劃。涉及全澳居民的利益,政府絕不能見步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