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除鞏固博彩業龍頭地位,還大力推進旅遊、會展、文創等多元產業發展。去年政府提出推動社區經濟,並在經濟委員會下設社區經濟小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曾說:“社區經濟將是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和平衡社會整體需求的其中一種途徑。”振興社區經濟不僅可惠及中小微企,延續本土特色文化,更能令旅客有更多消費選擇和體驗。
有見及此,本報在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協助、中小企服務平台支持下,赴台灣了解當地社區經濟的發展實況。今期介紹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屬下的環境資訊中心,是在網絡上深耕十多年的獨立媒體,致力於提供真實而全面的環境資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中心所記錄的關於環境保護和社區產業發展的案例,對本澳具借鑒作用。(四)
踏入廿一世紀,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主流價值。權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心頭大石。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屬下的環境資訊中心,透過網絡傳播本地和外地重要環境訊息,網站每日近二萬人次瀏覽,為全球華文世界最大的環境資訊媒體。中心主任彭瑞祥和副主任葉人豪認為,環保和經濟造成對立,是因為過度開發,破壞了原來的生活方式。推動社區經濟的重點不是依靠發展商和財團,而是要引導當地居民做到自給自足,發展社區產業。
環境信託守護土地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於○一年,是一個非牟利組織。在環境保護工作上有四個方針,包括信託、賦權培力、資訊和行動。彭瑞祥介紹,土地信託是指地主透過信託方式尋求值得信賴的組織,協助把土地保存下來,並運用其專業知識把土地進行有效規劃和管理,地主和組織之間會簽訂明確條約。
該會主要任務以環境信託作為土地守護的途徑,進行環境信託的研究及推廣,也以信託或租地等方式管理維護土地。一○年協會間接促成台灣成立第一個環境信託——新竹自然谷環境公益信託。
非牟利機構自力更生,難免會遇到緊張的財政壓力。彭瑞祥說,協會成立之初,主要經費來自政府委託的計劃,或是策劃項目後向政府申請補助。後來收入來源逐步調整,捐款人數和金額、專案收入不斷上升。去年該會定期捐款者為九百多人,定期定額捐款金額較前年增6.6%。雖大致達收支平衡,但員工薪酬水平相對較低,導致人事變動頻繁,不過員工擁有較大發揮空間。
需要發掘區內亮點
葉人豪指協會十幾年前設立環境資訊中心,當台灣或全球發生環境事件,會透過報道、編輯、翻譯與主題企劃,傳遞國內外環境新聞。其中一些不被主流媒體關注的環境議題,如反核、土地正義、生物多樣性等,都是中心長期追蹤的話題。除文字記錄,也透過公民記者徵稿,冀打造平台和發表機制,加強與民眾互動,以多元方式記錄和傳遞環境的資訊。同時,中心也經常參與兩岸相關團體交流活動,共同探討環保問題。
他們指出,社區經濟重點在於開發,政府或財團以促進當地經濟為名,在社區蓋建高樓、酒店,但最後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回不到在地,無法惠及當地居民,還造成很多環境污染問題。社區要健康發展,居民要有意識挖掘區內亮點,做到自足發展社區產業,才有足夠力量對抗外來壓力。政府要建立完善溝通機制,廣納民意,讓民眾可自由表達意見、監督資金運用和參與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