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早前多個政府部門聯手主權投資基金設立科技創新投資基金,日前發改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再度牽頭,聯合國家開發投資公司、銀行業等,共同出資設立針對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基金。此舉不免讓人舊事重提,特區政府是否應該認真思考一下設立針對產業和基建的投資基金,或者在打算設立的投資基金基礎上增加投資產業功能?因為目前看來,要強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政府資源必須承擔導引作用。
內地公佈五月數據顯示經濟有企穩跡象,供需兩端升級。內地學者分析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也在顯現,關鍵是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品質提升,加上企業有動力。針對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基金,無疑是要在供給側改革上加一把勁。一方面追趕先進國家水平,改變製造業缺乏價格競爭力的困局,同時迎合內地擴大內需、消費者要求提升的發展形勢。
無論是針對科技創新還是先進製造業,政府牽頭設立的投資基金,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帶動市場資金的投向。為此不但組成中有市場資金的成份,並且要求市場化操作,以確保民資有利可圖,也讓投資行業可以按市場規律成長,經得起市場競爭的考驗。
正處經濟轉型的澳門也很需要同樣模式的資源投放。雖然當前政府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扶持中小企、文創、青創、科創等資助也不少。對普遍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而言,政府援助無疑是及時雨,可以解決啟動資金及周轉資金的不足。但是要讓企業壯大發展,具策略性的投資,以及其後帶動民間資源的流向非常關鍵。
正如體育名將鄧亞萍投身體育創投產業,一方面意味着目前三千多億、國家規劃到二○二五年達到五萬億的體育產業,開始發揮引資作用。另一方面,產業規劃要達到發展目標,必須有更多進取的資金和投資人參與,否則政府喊破喉嚨也沒有用。
澳門情況也一樣,政府五年規劃如果沒有讓市場看到其可能的經濟效益和產值,民間資金又如何會貿然往前衝?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主權基金走向投資的前沿,打好基礎、完善發展條件,投放在回收期比較長但對推動行業很有幫助的領域,單靠市場力量去慢慢奠基和完善,要等到何年何月?
除了公共資源積極投放、帶動民資放心投放,如何完善法律法規方便各種融資模式進入市場,也是政府必須“規劃”的事。比如針對中小企和青創,應該透過法律制度的鋪墊,引進更多模式融資,才能真正鼓勵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