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轉折期下,推動多元發展迫在眉睫。政府早已描繪新興產業方向,響應附和者絡繹加入。由於起步遲,雖雷聲大,至今還在摸索前往產業的路徑。傳統行業已捕捉發展機遇,當經濟逆轉,內部連串問題浮現,當中有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有跟不上的政策配套。
逢周五本版見報的《政策把脈》專題,從政策層面探討不同行業的發展難題,試圖探索出前行路徑。(八)
澳門經濟騰飛,中小企未受益就緊接着面對租金、人資等經營成本壓力。雖然近年經濟持續調整,但中小企壓力卻未有減輕。有舊區商會反映受經濟影響,居民消費意慾下降,加上外僱不在澳消費,以及缺少旅客等因素,生意每況愈下,普遍大跌近三至四成。零售商戶逐漸離場,取而代之是剛性需求的飲食業。但由於營商環境不理想,一雞死一雞鳴,社區欠缺多元經濟活力,未見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借旅客資源興舊區
為帶動舊區商戶生意,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社區經濟。社區經濟涉及多種層面,除激活地區小店的主流模式,還有發展以合作社、社企、藝墟、小販等帶動經濟活動的其他模式。當局未有對發展社區經濟釐清定義,但從措施及業界建議看,更多是利用旅客資源,分流旅客,並通過優化社區配套、完善營商環境及加強行政支援服務,創造更多利好條件,讓旅客走進舊區,令中小企得益,從而振興社區經濟。
當局先後向業界提供諮詢及代收文件服務,支援中小企,亦舉辦論區行賞路線、分流旅客到各區,並聯同民間團體,舉辦特色社區節慶活動,如不同區份的消費嘉年華、購物節等,藉此刺激地區消費。
投入付出不成正比
但有舊區商戶表示成效不彰,活動只對本地居民起作用。隨着路氹多項大型項目不斷面世,旅客除到中區某一兩個景點,更多是走訪各大娛樂場,因衣食住行一應俱全,要旅客捨易求難,走進舊區,有一定困難。再者,舊區營商環境惡劣,商戶漸漸撤出,部分街道僅得幾家老店在經營,即使旅客到訪,吸引力亦不足。
另有商戶表示,近幾年商戶旺丁不旺財,故參與政府與業界舉辦的活動,感覺吃力不討好。活動增加商戶知名度固然好,但投入的成本與回收是否成正比?他們認為,應由政府主導,建立促進社區經濟公司,舉辦大型活動,並提供補貼吸引商戶參與。商戶不必承擔活動盈虧,視乎賣出多少產品,直接受益。活動盈虧由政府所屬公司負擔,若成功建立活動品牌,相信可促進區內、旅客消費,但需要政府政策傾斜及不同資源分配。
活動過後打回原形
促進社區經濟是否只能依靠旅客?此舉該由政府抑或業界主導?有舊區商會代表表示,澳門經濟體相當細小,加上租金及人資壓力沉重,單靠居民消費難以維持日常經營,以旅客帶動中小企生意實為有效方法。要讓旅客走進各區,更重要的是實際提升社區吸引力及內涵,增加旅客到舊區誘因。目前政府舉辦活動曇花一現,又缺乏定位,活動結束一切打回原形,對促進整體社區經濟作用不大。
促進社區經濟,與其投放資源舉辦活動,不如由政府主導成立發展公司,大膽、持之以恆地豐富各區元素,建設基礎設施。參考內地旅遊景點,不少以政府主導推動項目,如貴州茅台鎮、佛山新天地、上海田字坊、杭州美食街等,坦言除了大自然,不少旅遊元素都不是純天然,要靠打造,但單憑商戶之力,難以實現。內地不乏相當實力及打造商業圈經驗的公司,倘可借其力量,結合澳門及融入創新元素,再由政府部門協調規劃落實,打造品牌,相信可以有效帶動區內經濟。
娛樂元素帶動消費
更多商業圈及娛樂元素出現,才可令社區經濟持續發展,因為除了旅客外,亦可帶動本地消費,社會大眾可得益,如把筷子基水塘變為清水,增添娛樂元素;南灣設濱海路;祐漢建成珠海富華里等。澳門具足夠條件打造不同元素,前提是政府需要規劃及大膽推進。
毋庸置疑,政府近年在促進社區經濟上做大量工作,除舉辦活動,更成立社區經濟政策研究小組,最近又推出北區WiFi街、澳門首個電子支付商圈——“藍色大街”等,對社區經濟相當重視。澳門地方不大,如何更好地規劃城市佈局,增加區份吸引力,有效帶動旅客到區內消費,相信需要更清晰及更有針對性的策略。另外,如何衡量活動所投入的資源及所得的成效,亦是當局要考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