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總副會長、新橋坊會理事長黃耀球指出,雖政府透過改造高士德大馬路地下渠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三盞燈區的營商環境,但由於該區受到路窄車多、停車位不足的局限,導致該區每逢節假日必塞車,影響居民入區消費意慾、社區經濟發展受阻。為此,他促請政府在合適地點增建停車場,並重新研究興建倉儲式停車場,加強向居民宣傳及推廣,藉增加停車位帶動人流車流,振興社區經濟。
黃耀球坦言,三盞燈包括新橋區的社區經濟長期受到車位不足、路窄車多的影響,社區經濟難以振興,區內缺乏公共停車場,最近該區的停車場分別在鏡湖馬路頂、提督馬路近沙梨頭一帶,隨着本澳車輛不斷增加,全澳機動車輛數目已突破二十多萬輛,當局雖有利用興建公屋增加停車場,但有關停車場分佈不均,導致出現“有車冇位泊,有位冇車泊”的怪現象。
政府在車輛不斷增加的同時,亦在逐漸縮減街道停車位,黃耀球對政府“趕車上樓”的構思表示認同,但認為在無法有效控制車輛增速及因應地區實際需要增建停車場的情況下,“趕車上樓”計劃根本難以落實,更會對民生造成不便的影響。
政府曾計劃在區內興建倉儲式停車場,最後因無法獲得社會共識而擱置。
黃耀球表示,倉儲式停車場在本澳鄰近地區和國家如廣州、香港、日本、韓國等甚為普遍,但本澳居民對此認識甚少,建議政府加強向居民宣傳倉儲式停車場的相關知識,並重新研究在適當位置興建倉儲式停車場,紓緩社區泊位不足窒礙社區經濟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