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企收入大幅下跌,到學術機構的前景預測,本地經濟調整維持一段時間幾無懸念。然而,面對大幅度的指標下行,從龍頭行業到各行各業,乃至於社會總體,所展現的鬆一口氣的心態,或許是其他地區難以理解的。關鍵在於過去十年高速發展給各行各業太大壓力,中小企業雖然或多或少受惠經濟總量膨脹,其實絕大部分還沒有準備好,無法充分把握商機。在社會層面,財富分配機制還沒有完善,在市場領域,資源流向同樣不平均,因而面對經濟調整,各方面反而看到現格局改變的希望。
龍頭行業面對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仍然唱好前景不一定唯心,尤其對於業務相對多元的博企,財務狀況仍然穩健;相對於其他地區,澳門的市場優勢和業務潛力仍然高一線。更重要的是,跨國企業必然要押注最有發展潛力區份,正如亞投行吸引幾乎全球國家靠攏。過去十年來澳外資博企因為跨國發展資產暴脹,避過了美國金融海嘯和其後的經濟衰退,押注亞洲地區前景且盡可能靠近中國內地市場,將是必然選擇。
至於中小企,經濟還沒有調整時,絕大部分已被租金、工資、物料等經營成本壓得喘不過氣,更致命的還在於人力資源短缺,影響正常運作,無法拓展新業務,更大的硬傷是人資素質每況愈下,造成經營管理上的絕大問題。隨着經濟調整,租金雖未顯著下行,業主不再咄咄逼人;人力資源仍然短缺,但正如學術機構預測,失業率有輕微上行跡象。至於通脹降溫,企業經營成本壓力也紓緩。故近半年來,中小企出現業務擴張跡象,創業個案開始填補市場空白。
長遠而言,商界更希望藉着經濟調整,澳門社會可以更好地梳理一下財富和資源的分配。對於龍頭產業,關鍵是藉着收入下調及業務轉型,減少對社會資源的佔用,釋放一部分人力資源。如果訪澳旅客有所控制和分流,龍頭產業綜合開支考慮,應該會謹慎使用勞動力。
對於中小企,人力資源配備必須充分考慮,優質人才單方向流向博企和政府部門,是中小企的硬傷。如何充分保障中小企用人的質和量,不僅關係到中小企的生存,也關係到產業多元和澳門人多元發展。
關係財富分配制度完善,二次分配是必需的,除此之外,創造發展空間和平台也是渠道。政府提出博企和公務優先採購本地產品和服務,是讓優化資源和財富分配的關鍵,必須好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