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財爺開腔關注經濟多元及中小企發展,誠然兩者穩定發展是澳門經濟活力、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元素。經濟多元與中小企經營、青年創業息息相關,如何在現有基礎上穩步發展,利用好大灣區機遇,需要多花心思。
本澳中小企和創業,大多都是有苦說不清,創業難,守業更難,往傳統方向創業其離不開人資缺、租金高、市場細等老大難問題;新興產業、高科技方向創業則礙於苦無人才,政策、法律滯後,融資渠道缺乏等制約,有的計劃胎死腹中,有的進展緩慢,未能做大做強。不乏商界、青年反映本澳營商環境、創業環境亟待優化。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式出台,政府、社會各界都對灣區抱有期望,倘能利用灣區優勢填補澳門不足,有助改變澳門經濟結構,走得更穩更遠。不過,大灣區落實發展既沒前人經驗,且當中所涉及不同貨幣、法律制度,更沒有其他灣區可作參考。各行業不敢輕舉妄動,更多傾向先在本地市場站穩陣腳,繼而再談進駐內地,否則面臨風險太大,青年人更多仍希望留在熟悉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在澳生根、成長。
一邊是澳門正面臨深層次問題,一邊是未能明確掌握的機遇,兩者之間難題如何解決,需要頂層的周詳細節規劃。不難預見,隨着灣區內交通進一步便利,政策有望進一步鬆綁,灣區將進一步融合,可是對灣區的不了解,或會令大眾對灣區發展存有的更深的疑惑和擔憂。故此在推動灣區融合中,關鍵仍需要提高本澳各方競爭力,包括企業及人才的競爭力,增加闖拼灣區的底氣。提高競爭力更是企業、人才可持續發展之本。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當局可推出計劃,助企業運用科技提高效率;又或設專業顧問團隊和管理課程,助企業轉型升級;人才方面,讓本澳年輕人參與更多海內外大型企業、大型項目建設,擴闊眼界;政府方面,思維要開放,更關鍵是聽取社會聲音的同時,要以積極有為的行動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