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本澳長期缺乏科創人才,未來如何引入科技專才、鼓勵青年人投身科研事業,關乎推進建設灣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
科技創新是進步的源泉,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澳門的科創發展。近年來,得中央全力支援,本澳陸續建成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灣區發展規劃,為本澳帶來另一次發展機遇,科技創新是主軸之一。機遇在前,澳人能否抓緊?
環顧澳門周邊城市,為推動科創、經濟發展,紛紛出台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知名、具前景的企業多不勝數,人才趨之若鶩。同時,內地薪酬不斷上升,社會福利保障政策逐步完善,同樣吸引當地人就近就業。人望高處,已反映在本澳就業市場上,不單本地人才難求,高素質、合適的內地僱員亦越來越難聘請。
澳門經濟數據亮麗,全民就業,但基於種種特殊的環境和政策,就業市場壓力不大,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安於現狀。無可否認,年輕人留在本澳,升學壓力不大,投身社會亦總能找到一份工,且薪水亦不低。不少年輕人的視野依然局限在澳門,很少理會周遭城市的急速發展,競爭力已明顯被比下去。加上一業獨大,本澳長遠發展,委實堪慮。
多年來,本澳依然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優才引入計劃,縱有機構覓得心頭好,又或高端人才有意來澳發展,但因為欠缺合適政策,往往不能遂願。本地人才培養方面,本澳有良好的基礎教育網,加上高校林立,年輕人亦不乏到外地升學的機會,但縱使在特定科技創新領域學有所成,返澳後卻苦無用武之地,不想向現實低頭從事非所學專長的工作,只好“肥水流向別人田”。可見,以本澳目前條件,要在科創領域打開一片天,仍是困難重重。
灣區發展充滿機遇,未來更有無限可能。但機會永遠不等人,必須自身努力爭取,只有走出“舒適圈”,敢闖敢試,澳人方能抓緊機遇,否則機遇只會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