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二字,如今不僅成了社會熱詞,更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青年團體面向社會的重要工作。在各方的推動下,“創業”的念頭猶如“打開潘朵拉盒子”的魔法,在年輕人的腦海裡撞擊出火花,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所受的教育、生活模式和價值觀,乃至於制約創業的種種制度和市場的問題;激勵了他們要憑知識和力量改變現實、改變社會的心,這是很值得社會珍惜並加以培育的發展新動力。
部分“八○後”學員的課後感想,讀來頗能觸動同輩人的心。有學員說,中學時期社會主流聲音要求年輕人專精學術和專業,以升大學為目標。顯然,應試教育的充分發展結果,就是如今澳門中學生升大比率極高,影響了專業技術的多元發展。學員又寫道,大學時期社會主流聲音依然要求學生努力讀書,但社會現實已經提前告訴年輕人,要學懂跨專業合作,以通才姿態進入社會。如今大學畢業已多年,社會氣氛又有轉變,要求年輕人要有創新的思維,為自己和團隊,甚至是為社會謀出路。換言之,如今被寄予創新重任的年輕一輩,在他們接受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被灌以創新的意識,必須從零開始。如今仍在接受教育和成長的下一代,他們的境況比上一代改善嗎?
即使正處拼搏時期的年輕一代,嘗試要在創新的路上闖一闖,整個社會制度和發展思維,又能否適時配合?看看那些在創新路上摔了跤的學員怎麼寫:對於創業者澳門沒地,導致租金高企;沒人才,導致奇貨可居;沒資源,導致創業想法不敢有:沒環境,導致初創企業難以存活。他們聽從政府的號召,寄希望於政府的扶持政策和產業規劃,以及種種國家賦予的新空間和新機遇,包括“一帶一路”、海洋資源,或者也可寄希望於政府新鮮出爐的五年規劃。然而,通向上述願景的路,仍然需要搭建,這一代和下一代人,需要能適應未來發展的裝備,從知識到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