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進行首階段環評公示的內港擋潮閘,工程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三點八五米,被質疑與最初設計有偏差及高度未足夠。工務局書面回覆表示,內港擋潮閘的潮位高程較一七年的設計增加約〇點五米,強調擋潮閘閘門的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程的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
坊間質疑閘高縮水
行政長官崔世安去年四月曾表示,內港擋潮閘計劃是一道可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人工屏障,但工務局最新的環評公示資料顯示,擋潮閘的最高潮位高程為三點八五米。若按海事局的水位標準,加上海面之下的高度一點八米,即只有五點六五米,惹來高度“縮水”的質疑。
亦有團體質疑,“天鴿”的風暴潮高度已達五點五八米,即與擋潮閘高度五點六五米,只有七厘米的緩衝空間,隨着極端天氣加劇,現時閘高好快“不夠用”。亦有工程業界懷疑,“天鴿”風災的官方水位紀錄是水浸停電前的數據,據其現場考察及大學研究報告,實際的水浸高度較官方紀錄更高。更有意見指,路環治水方案也是“兩百年一遇”標準,但其岸頂設計高程為四點五米,擋浪牆設計高程為五點四米,均高於內港擋潮閘高程三點八五米。
經歷兩次風災更新
澳門論壇昨探討內港擋潮閘及颱風演習計劃,就擋潮閘的最新設計高度與最初設計有偏差的質疑,工務局沒有派代表出席,但有書面回覆。工務局表示,按照二○一七年初研究報告,當時內港擋潮閘的設計潮位為三點三二米,在經歷“天鴿”、“山竹”兩次風災後,研究單位按照相關水位覆查,更新了“二百年一遇”最高潮位的數值為三點八五米,即現時設計的潮位高程。
至於擋潮閘的高度,工務局稱是以設計潮位高程為基礎,再考慮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才可定出擋潮閘閘門的設計高度。強調擋潮閘閘門的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程的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
二百年一遇低標準
海洋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桂舜表示,“二百年一遇”是指一年內有二百分之一的機率發生,而且有可能連續兩年發生。認為現時擋潮閘的設計潮位高程符合“二百年一遇”的工程設計系數,但此為最低的標準,尚要加多少安全系數,值得探討。擋潮閘增加高度,在建築成本上不會有太大差別。但需留意擋潮閘啟動後,會否令潮水湧至澳門路環、氹仔,以至內地珠海、中山等,建議粵港澳三地聯合應對風災洪水。擋潮閘在興建過程中,對內港航道的影響,以至擋閘潮啟動後預留的船閘,須考慮是否足夠內港船隻應用。
內港四道防災防線
陳桂舜表示,未來內港將有四道防災防線,分別為擋潮閘,用作抵擋風暴潮洪水;媽閣至林茂塘的岸邊防洪牆,抵禦廿年一遇的洪水;大型涵箱渠,在強降雨時可暫時儲存雨水,防止水浸;最後一條防線為民防疏散撤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