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位於澳門西北面,原是澳門一道橋樑之名稱。當時因這道橋為新建,人們皆稱之為新橋,在這橋附近之街坊稱為新橋坊。現在橋樑雖毀,而居民仍沿用此為地名,亦即今日所謂的“新橋區”。新橋遺址在石敢當行台前,有橋頭土地見證這一段歷史。昔日中國之各行會館,澳門僅存四間,有兩間在新區內:工羨行會館(造船工會)在新橋石街;坭水行會館,在新惠愛街。澳門眾多古廟之中,蓮溪廟的知名度十分高,它是新橋區的地標之一,位於附近的雜架攤亦有很多人認識,是尋幽探勝、發掘寶藏的地方。
昔日新橋區內,本有一道溪水流貫其間。從前澳門地形,宛似蓮花,有蓮島之號,稱之為蓮花地,故其溪水亦名“蓮溪”。蓮溪是濠江之流,自澳門西北流入,灌溉新橋區一帶田地,是農民的水利。
新橋村自從於清同治年間被葡人佔領,田畝園地,漸被填平建屋,填溪闢路。從前隴畝阡陌,今則改稱“田畔街”;昔日蓮溪水道,渡船小艇灣泊處,今則改稱“渡船街”。
一九一九年左右,澳葡當局拓展新橋區,規劃三盞燈附近的馬路線,以三盞燈為中心,四通八達。當時三盞燈是新橋區中最具歐陸色彩的地方,四面花園洋房,圓形地中間建有葡式古老街燈,路邊種有鳳凰木,樹下設有紅色長椅,供途人休息。六十年代由於東南亞政局變化,大量華僑移居澳門,聚居三盞燈,此地遂成“僑村”。隨著地產起飛,拆舊建新,三盞燈已面目全非,變成熱鬧的商業區,其後三盞燈中間的圓形地範圍擴大,成為一個小廣場了。
另一處令人懷舊的是新橋區的永樂戲院,永樂戲院建於一九五二年,由當年知名人士何賢、馬萬祺等發起興建。一九五七年建立大舞臺後,更經常有粵劇演出。從一九五二年迄今,永樂戲院成為每年國慶大會舉行場地,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座歷史文物。可惜一九九五年,永樂耗資了二百多萬元巨資進行大裝修,抹去了歷史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