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政府公佈兩組可喜數據。上月賭收雖按月回落,但相比去年仍有兩成增長,整體呈上升態勢,全年再創歷史新高毫無懸念。近年澳門引資動力強勁,以博彩業“吸金”能力最高,○四年累計投資一百八十二億,至去年增加三點八倍,達到八百七十六億,佔據外來投資五成七。源源資金流入,關鍵是回報可觀,去年投放博彩業的外資賺取三百四十六億收益。
除澳門支柱產業,其他行業亦持續有資金流入,且有加快跡象。當中批發零售數據出乎意料,從○六年到一二年,外資以年均增長八成的速度發展,遠超其他行業。這既有旅遊市場的支撐,也與投資門檻較低有關。如今放眼主要旅遊區,國際知名品牌盡入眼簾。零售行業已可反映澳門的日漸國際化。
走進澳門繁華區份,每天都像在過節,四周都是川流不息的旅客。距離聖誕節尚有兩三個星期,中區已洋溢着節日氣氛,加上密集的消費人群,猶如提早過節,讓商界憧憬年底的消費旺檔。市面上一片榮景,投資者自然喜上眉梢,強化資金流入的決心。
不過,城市越國際化、經濟越繁榮,澳門特色越加褪減。每隔一段時間,中區店舖便如洗牌般不斷輪換,接手的是越來越著名的品牌店,本土特色企業買少見少。如新馬路、殷皇子馬路已成為數個品牌經營的金飾珠寶街,其他零售品牌老店不是結業,便是退居二、三線,難立足於核心區份。
老店退守其他區份有主動與被動的成份,顯然,博彩旅遊業帶動外來投資,增加商機的同時亦擠壓了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正如澳門人渴望向上流動,如何推動中小企向上發展同樣受關注。社會提倡強化澳人競爭力,中小企又該如何面對脫離市場的租金壓力?若非售賣奢侈品或高附加值產品,如何能長久支持貴租金?
經濟高速發展,壓縮成本已是艱巨任務,專家提倡走高附加值是必由之路。但低技術如何走向高附加值?尤其發展水平參差的中小企。資訊爆炸年代,本地工商業應用電腦比率僅過五成;飲食業電腦化雖有增長,仍處於三成多的低水平。澳門企業“先天條件”不足,除了靠手藝,必須走向企業化運作。這個過程既需要企業主決心變革,更需要政府和專業團體推一把,只從稅收減免、直接資金援助等入手,恐怕非中小企當務之急。面對有着相同弱項的本地中小企,社會的重任是既要扶持升級轉型,更要推動迎接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