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署主辦的本年度“十月初五的藝墟”頭炮活動昨日開鑼,共三十六個澳門和香港攤位售賣不同種類的原創手作產品,現場並設有音樂表演,吸引大批居民和旅客觀賞。有檔主認為,政府為本地手作人提供的平台越來越多,入行的人亦有所增加,手作界的整體氣氛變好。居民對手作產品接受程度提高,但購買手作產品的更多是旅客,冀當局加強宣傳。
本年度首場“十月初五的藝墟”昨、今兩日下午三時至八時在康公廟前地舉行。來自本澳和香港的攤位展示和出售的各類原創手作產品,包括羊毛氈、馬賽克拼貼、紙雕、飾物、手工皂、橡皮章、麵粉花、不織布、陶笛等。現場更設有音樂表演,特邀內地及本地音樂人獻藝,為藝墟增加氣氛。
居民願意買手作品
售賣毛冷公仔的李小姐稱,多年來均有參加大大小小的藝墟,覺得“十月初五的藝墟”無論人流或設備都比“大街藝墟”要好,因靠近旅客區可吸引不少遊客,對銷情感到樂觀。澳門居民近年對手作產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只要喜歡的話都願意付錢購買。但旅客往往佔更高的比例,希望政府可加強宣傳。
文創平台越做越好
她表示,過去曾到香港、天津、台灣等地的手作市集擺檔,基本都需要收取入場費。澳門就為手作人提供設備良好的免費平台,銷售產品之餘兼可做宣傳,更吸引不少外地手作人參加,從○八年至今可說是越做越好、越做越大。除了手作平台不斷增多,自身作為全職手作人身處本澳手作界多年,亦發現入行的人有增加趨勢,整體氣氛比以前更好。
香港旅客盧先生與朋友路過發現“十月初五的藝墟”,表示之前不知道澳門原來與香港一樣有不少手作人,覺得澳門的手作產品水平不錯,藝墟的貨品都很有特色,有一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