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越趨急速的轉變,市面商舖更新換代加快,加上被越來越多國際品牌簇擁,傳統老店已買少見少。尤其小城,主要區份的商舖本來已供不應求,大企要插旗,就逼令一批本地小店被擠出去。幾年時間,街道兩旁的店舖已面目全非。
不少見證着社會經濟發展的傳統老店,在時代巨輪下相繼走上結業一途。原因不外乎兩三個。要麼就是被“空降”的大財團擠出原有舖位,考慮到在其他區份另覓舖位,需要重新建立客源,或風光不再,最終索性結業。
要麼就是子女追求自身夢想而不願沾手可能需“落手落腳”刻苦經營的家業,“衣缽”承繼無人,擁有自置商舖物業的,趁市道暢旺善價而沽,享受退休生活。要麼就是因為舖租連年上升,甚至業主收回舖位另行發展而被逼結業。
有下一代願意傳承家業的或許只是少數,但被高舖租壓縮發展空間的卻比比皆是。如有經營逾廿載的製麵店,兒子雖首肯傳承家業,但現時舖租兩萬元,三年後租約期滿,一旦業主再加租,便難以繼續經營。這些例子,冰山一角,如何協助這些傳統老店續命,才是傳承的課題。
無疑近年政府持續關注老店的經營,希望助有特色的老店傳承下去,但以甚麼方式保留,暫時未有定案。觀乎其他地區,要保存特色老店或具有象徵意義的傳統工藝,有的地方是由政府注資養活,以可觀的待遇留住老店接班人繼承家業,但就把過去為餬口而經營生意的模式轉化為一種傳統的展示。
也有一些對老店傳承有興趣投資者,會主動敲老店門,尋求合作。老店借助投資者的財力,把品牌重新包裝,以更接地氣的方式東山再起;有的甚至會在保留傳統味道下共同研發新產品,為消費者帶來新鮮感,把老品牌注入活力。
對個別涉及“獨門秘製”技術的老店,很多時候抱着寧願技術失傳也不外傳的“堅持”,有的投資者會多番登門拜訪,耐心聆聽老店的憂慮,保證技術外傳既不會“做壞招牌”,更可以把品牌“發揚光大”,以誠意來剔除老店的種種憂慮。
澳門倘要保留傳統特色老店,不僅要甄選哪些值得留下來,技術如何傳承下去,尤為關鍵。對於一般老店,政府旣可透過資助方式紓緩經營成本的壓力,更要協助他們轉型,提升附加值,以迎合市場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