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概念來自國外,儘管人們對共享經濟取態不一,但無可否認,共享經濟涉及行業及範圍逐漸擴大,影響着消費者、企業、政府乃至整個社會。在中國互聯網急速發展下,共享經濟平台應用發展得比國外更快。談及共享經濟,人們腦海更多浮現是設施、實體閒置資源。事實上,內地目前關於共享資源的手機軟件已涵蓋衣、食、住、行,甚至到技能、知識等。共享衣物軟件有衣二三、享借;食有蹭飯、吖咪廚房,消費者可到鄰居家吃飯、讓鄰居幫忙做菜或約飯的業務;住有小豬短租;行有滴滴、快車順風、摩拜單車等。再到技能服務,口袋兼職、阿姨幫等,多不勝數。
互聯網技術成熟令共享經濟快速蔓延,資源透過互聯網平台被分享,平台準確連接供需兩端,消費者需求更大地被滿足。
共享經濟在各地,有高興迎接,有激烈反對。不難理解,一項事物總有兩面,共享經濟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但亦為傳統企業、政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共享二字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當中亦涉及法律法規的改革。此外,背後亦可能對經濟或消費運作模式產生影響及隱憂,箇中複雜連帶關係不容忽視。
共享經濟進入內地後遍地開花,仔細觀察亦是以本土化、中國化急速擴展,如滴滴、小豬短租等。澳門人少市場細,完全複製國外共享經濟理念,對各行各業不只是衝擊,更是震盪。然而,共享資源是趨勢,如今亦是受眾市場、消費者至上,故步自封只會導致落後並脫節。社會進步需要過程,包容及接納更多創新是前提,能否以澳門獨有方式從中取得平衡?令企業、消費者、政府立場雖不一致但可取得共識,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