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創業成為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關注方向,本澳在政府支持和鼓勵下,創業氛圍趨濃厚,創業者經營的領域亦漸見多元。值得留意的是,思考創業的年齡更趨年輕。
過去思考創業問題的,往往是有一定年紀和社會閱歷的,或打工仔不願繼續埋頭苦幹,希望創業“做老闆”,改變生活模式。出於興趣但缺乏足夠營商知識,失敗機會亦較高。創業本來成功機會不算高,尤其近年創業成本大為提升,倘準備不充分,難免“損手爛腳”。考慮到創業者通常缺乏經驗,政府亦從早年祇提供資金援助,調整至與社團合作增加培訓課程,讓創業者先練好基本功。
近年亦有不少團體入校園宣傳創業訊息,提早讓學生了解營商環境,在大學選科時可有更多不同選擇。尤其家庭並非從商的學生,往往未必敢聯想到創業。然而創業覆蓋面很廣,居民衣食住行都與創業有密切關係,成功關鍵是創業內容是否切合或發掘市場需要。
早年外地有窮學生,在大學為一眾不願出門“打飯”的校友送外賣,賺取服務費,從而累積學費和生活費,這是校園創業的雛形。新一代創業者普遍年輕化,高學歷、高技能,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不少更是畢業於國內外名校的碩士、博士。年輕人若越早汲收創業資訊,求學時期就可有針對性累積更多相關知識,或在學階段可多研發創新成果,更好結合創業。
若大專院校可參考外地提供官產學合作,為學生或剛畢業創業者提供軟硬件支持,相信創業之路會更暢順。對剛起步的創業者而言,因對營商環境、政策不太了解,且一般資金有限,除了政府提供支持,院校導師結合扶持協助孵化,創業競爭力會更高。
參考過去經驗,創業者最欠缺創新性,祇順應潮流,人有我有,已難適應市場需要。在追求獨特性的年代,創業者應思考如何憑創新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