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雖細小,但不乏在高精尖科技領域從事前沿技術研究的高端人才,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副教授郭江凌,就是從美國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後,率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專職科研和教學的佼佼者。
對於本澳將來科技發展,他告誡年輕人不要過於沉醉眼前的舒適,要有大視野,認識並參與內地的高速發展,才能跟上大灣區時代步伐。
郭江凌的家族屬於土生土長澳門人,他現年四十四歲,是暨南大學珠海校區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平時為物聯網工程和電子信息科技專業的本科生授課,同時還培養着多批碩士研究生。此外,他還擔任暨大物聯網與物流工程研究院“物聯網信息與通信安全研究所”所長,帶領約八十名師生從事物聯網和電信應用方面的研究。
負笈美國回流報國
郭江凌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圖像編碼、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數字信號處理等,是本澳較罕有在大灣區從事最新數字技術和物聯網研究的科學家,其廣博才識深受暨大師生及同領域專家讚譽。
郭江凌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均畢業於暨南大學,後負笈美國,二○○五年獲得德克薩斯州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學成後果斷選擇歸國。
郭江凌說,讀博時導師要求他畢業留美從事教學或研究,但自己認為所學專業在中國發展非常快,雖說學術無國界,但總想所學專業最好能夠造福祖國,加上他對內地整套教學體制及運作模式較為熟悉,暨大珠海校區有很多優勢,搞科研、教學可以自由發揮,距離澳門又近,可兼顧家裡,事實也證明這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內地保障較澳放心
郭江凌平日早出晚歸往返於珠澳兩地,對交通、通關甚至內地的社保、居住證、人事管理等各種機制都已非常適應並感到滿意。他表示,上班每程約需四十分鐘至一句鐘,二○一四年底拱北延長通關後更為便利。內地社保及人事方面,反而感覺比澳門更令人放心,例如在退休後內地仍可繼續享有相關保障。
澳門社會相對較單一,觀念傳統,經濟結構、科技發展都相對薄弱,高科技研究、新技術應用上也較周邊慢半拍,尤其近十多年來內地突飛猛進,更顯內地科技發展要比澳門快很多。
短期人才交流適澳
郭江凌指出,現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為澳門科技發展提供非常難得的機遇,希望澳門能抓住是次重要機遇,搭上大灣區順風車,不容有失,否則將來澳門科技發展可能更加看不到前途。
郭江凌認為,澳門應該透過人才交流機制加強與大灣區科技互動,依靠輸入技術外勞、技術移民等方式,目前對內地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強,反而設置半年、一年或兩年的短期人才交流,到對方機構參與科研、教學等活動,既可避免全家移民帶來的一系列麻煩,又可讓人才在互相交流中取長補短,快速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相信此種形式對澳門較切合形勢,不妨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人才交流方式。
憂澳現底特律現象
不少本澳年輕人普遍有一種心態,認為“澳門幾好啊,升學、就業或薪水都無壓力,易搵工,無必要到外面闖”。也有部分澳人對內地的認識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印象,看不到內地的迅猛發展。
郭江凌強調,眼前的舒適、無壓力,限制了年輕人的視野,但情形不是可持續的,如美國的底特律,過去相當輝煌,然而隨着其汽車工業的沒落,已一落千丈。澳門同樣太過依賴單一產業,不得不令人擔憂未來會否出現類似底特律現象。郭江凌重申,未來不是靠地域、出身的優勢,而是要靠自身實力,如今澳門周圍的香港、內地都在拼命發展,內地學生知道將來要與人拼,要有實力,普遍非常勤奮好學,但反觀澳門現時藉着特殊原因,不少人無視壓力、無視未來,期望澳門年輕人多出去睇,以大視野看待內地急速發展,要有意識為自己將來規劃,為未來着想。
郭江凌非常尊崇其父親郭昌谷,並深受其影響。郭昌谷土生土長於澳門,大學入讀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後留在內地做醫生,曾深入四川的高原藏族區做醫生十年,方圓五十公里只有一個醫生,甚至只有他自己是漢人,環境相當惡劣。到一九七九年暨南大學復辦並開設華僑醫院,擅長信息化的他被聘請到暨大做醫院信息方面工作,同時以教授身份從事教學、科研和帶研究生。至八十年代鏡湖醫院搞信息化,有關方面千方百計邀聘他為鏡湖服務,直到目前郭昌谷依然活躍於暨大的科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