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步入老齡化社會,長者人口迅速增長,安老服務與政策越顯重要。隨着大灣區融合推進,交通更便利,若要借助灣區內地城市的土地和人資,填補本澳安老服務的不足,首先需完善安老政策,銜接兩地醫療、社會福利和日常支援等。
據當局預測,至二○三六年,本澳每五人就有一人為長者,居民撫養長者的比例大增。除了金錢上的支援,長者跨境或原區安老的政策必須未雨綢繆。本澳綜合護養院宿位長年不足,輪候時間以年計算。過去民間團體也提出過在內地開設院舍,讓本地長者或有需要人士入住。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昨日落區,也提到橫琴“澳門街”項目,冀為本澳長者安老提供多一個選擇。
受土地資源局限,本地安老院舍地方一般較細,長者可活動空間有限,部分開設於大廈的私營安老院舍更可能是“蚊型床位”,私人空間十分有限,也不會有獨立房間。長者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聚居一處難免有磨擦,沒有私隱與尊嚴,是很多長者不願入住安老院的原因。跨境安老最吸引之處是住宿、生活等空間較大,環境較佳。但要長者選擇到內地養老,還須解決原來享有的醫療及福利延伸到內地的問題。
長者願意或不願意回內地養老的原因是甚麼?有多少長者已在內地養老?這群長者生活上又遇到甚麼問題?是政府制訂政策時須要掌握的。民間團體近年陸續在珠海、中山等地開設辦事處,接觸到部分居於大灣區的獨居長者,不僅住所環境不佳,近無親人,疾病常發,部分更因識字不多,不懂求助,生活堪憂。政府可透過建立大灣區獨居的澳門長者資料庫,更好掌握這批長者的情況,及時支援,並進一步研究澳門長者在內地安老的政策措施。
礙於看望照顧等問題,部分人不願意父母到內地養老,但又入住不到本地院舍,家居護養又缺乏軟硬件設施,難以對臥床老人施以適切的照護。要擴大社區護養功能,政府需要從居住空間、唐樓上落困難及醫療輔助器材等方面考量,讓更多長者可以家居安老,紓緩照顧者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