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逾半年、未知何時結束的新冠肺炎持久戰,體現出不同企業的各種應對態度。
有的企業,只懂抱怨疫情令生意大挫。賣慘賣到街知巷聞,最好政府賠錢止蝕,卻不檢討自身經營是否千瘡百孔,更無調整經營理念的想法。
有的企業,不抱怨但認輸。疫情看不到拐點,便告關門大吉,壯士斷臂,血流成河。
有的企業,苦苦支撐。盡可能調撥企業內部資源,期盼“最後一公里”就在轉角處,不捨的是辛苦創立的招牌,與共同進退的員工。
有的企業,遇強越強,韌力十足,以柔制剛。在面對不可抗力的挫敗時,想方設法逃離困境,為自己不斷創造“救生圈”,不甘被打垮、被消失。
有的企業面對疫情持久戰,沒有自亂陣腳。在行銷策略上面面俱到,深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方面與知名百貨公司結成命運共同體,寧願放棄自己拼業績的機會,向百貨公司提出把產品免費送給在場購物的顧客;另一方面,憑着百貨公司龐大的顧客網絡,可以有更多人認識及使用其品牌,變相主動獵獲更多潛在客源,也是對自身品牌質素有信心的舉動。
該品牌在疫境下的行銷策略相當成功,消費者使用過後,因滿意度爆錶,產品除在百貨公司原有的貨架上,更連走道的熱銷產品桌都不乏其身影;更甚是百貨公司採購主動為該品牌牽線更多頂級酒店,爭取更大的業務版圖。
不少企業認為,逆境下生意頓失,應當開源節流,為企業“止血”是當務之急。於是裁減不必要的人手,行銷規劃、推廣活動等全數煞停,盡量少花錢,以為此乃“固本”之舉。然而,待逆境過去,一切是否就會自然而然好起來?商場如戰場,一旦休戰,對方就強攻;逆境過去,市場再無立足之地。企業面對危機處理的方式,基本已決定其在市場上能否站穩陣腳。澳企面對今波疫情,縱使有重振旗鼓的準備,更要有撐下去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