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次打亂經濟復甦計劃,珠澳通關今日中午起無須隔離,人員往來漸放寬,但原訂本月舉行的活動相繼推遲或取消,如今要重新部署,待疫情退去加緊恢復擴客源工作。
每波疫情突襲,對中小企的殺傷力不言而喻。政府先後推出三輪經援措施助企業走下去,基本穩住經營環境,不致出現大規模結業潮、失業潮。惟疫情不可預測,像八月、九月接連出現疫情,還需經歷多少次“即時預防狀態”?沒人可以預料。企業們要有心理準備,復甦之路將是一場馬拉松,韌力、實力缺一不可。
疫情對社會、經濟衝擊之大難以想象,勇於迎難而上、從危中發掘機會是續命的不二法門,可是疫情曠日持久,吊鹽水式的經營,再有底氣的企業,也難敵消耗戰。當前,中小企面對現金流緊張,業務量低、收入銳減,但人資、租金、高昂運輸成本等難有調節空間,入不敷支成為眾多企業的苦況。
連續錯失兩個黃金檔期,堅持之路恐怕後繼乏力,尤其每輪疫情襲來尚未回氣又再次元氣大傷,耐力漸漸消耗殆盡;經援措施“強心針”藥力漸退,在收緊通關下,企業除了“等”,幾乎無計可施。實力強如博企,過去累積雄厚基礎,亦難承受每日寥寥可數的客流量,“燒錢”速度之快,只能不斷開源節流,並透過發債等不同融資渠道,確保企業運作順利;中小企融資渠道有限,沒有足夠現金流下,難有續命資本,或瀕臨倒閉邊緣。
近日疫情緩和,珠澳兩地恢復有限度通關,總算脫離最壞時刻,但種種負面因素尚未消除,政府需密切關注,考慮再推經援措施時,協助企業減輕營運成本外,如何助力企業融資,增強資金周轉提升耐力,以及盤活營商環境,避免陰霾的氣氛加劇約束消費動力。
另一方面,企業須審慎評估自身抗風險及可持續經營能力,尤其疫情逆襲後,一次又一次對市場帶來新的挑戰,行業生態鏈持續發生變化,須要有變陣的準備,不然隨時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