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八月,針對商界的多項政策正式展開。萬衆期待的橫琴開發,以及配合發展趨勢推出的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均開始接受申請。兩項措施公佈以來,不少中小企“又愛又恨”。一方面,百年難得一遇的商機當前,自身卻欠缺能力參與;另一方面,青創計劃雖標明“創業”,但祇扶助已經營運的企業,計劃創業者則不獲批,令不少有意圓創業夢者大失所望。
“粵澳合作產業園”被視為粵澳合作的重要項目,國家把橫琴定位為特區中的特區,這塊“肥豬肉”吸引不少外商關注。香港商界對於澳人可優先參與粵澳合作園甚為羨慕,希望尋找澳商合資。然而,本澳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普遍認為橫琴投資門檻太高,要求公司註冊資本金不少於一億元人民幣,商務及金融服務的投資強度達每萬平方米兩億元人民幣,並非一般企業能負擔。
澳府官員日前強調,橫琴開發並非一定要直接投資,可從更廣闊角度考慮,如租賃大項目或商場舖位作產品銷售或提供服務,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時機。近日澳商大企陸續公佈投得橫琴土地,個別計劃與本澳中小企合作開發。政策公佈至今,很多中小企意識到單人匹馬難以參與,但以自身條件又有哪些項目願意合作?可以符合哪些項目要求?縱使政府提到已有中小企與大型項目洽談租約,但並非很多企業能掌握資訊,相信政府相關部門應扮演好橋樑角色,避免出現訊息不對稱。下一步應為商界配對作好準備,真正為協助中小企“走出去”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近日社會另一關注點是“青年創業援助計劃”。近年經濟向好,居民財富有一定累積後,都希望創業做老闆。計劃宣佈初期,不少年輕人以為可借機圓夢,但政府原意是扶助經營路上面對困難的業者,並非針對由零開始的創業者。措施引起最大的迴響,莫過於若申請人面對結業等情況,須於九十天內還清款項,商界普遍認為太苛刻。惟政府回覆措施已較中小企援助貸款需於結業後三十天還款大大放寬。作為扶助中小企業的部門,應該清楚企業營商面對的難處,試問已經營失敗,無力維持運作,又如何有能力於短期內還清欠款,有關規定未免違反常理。
政府扶助措施不能隔靴搔癢,參考鄰近地區,除了津貼援助,更有系統的提供企業醫生等服務,真正做到“望、聞、問、切”,為企業提供最有效、到位的扶助。